二零一四年,剛上任的印度總理莫迪提出了「印度製造」計畫,旨在吸引外商投資印度,創造國內就業機會,用以改善不佳的經濟狀況。首先面臨衝擊的便是農村:土地法的變更讓外商更容易將農地轉換為工業用地,這對過去飽受中盤商剝削之苦的農民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基礎建設與教育的不足,更加深了農民在職業轉換上的困難。
對馬修這樣一名運作數個機構,每天都必須接到數十通越洋商務電話、往返於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成年人而言,印度製造計畫只佔了生活當中的一小部分。但對這群待在尼夫學校的孩子們而言,印度製造的浪潮才剛開始,一個未知且充滿變數的未來正等著他們--無疑地,他們將成為支撐計畫運作的重要人力,屆時他們會離開世代居住的農村嗎?往後他們與農田的關係將變成什麼樣?
在孩子們的協助下,我在樹幹底下固定了兩根均勻釘滿長釘的木棍,利用一綑棉線拉上經線、架起簡易的編織台。今天的工作坊內容十分簡單,孩子們將使用自己蒐集而來的物品作為編織材料,在編織台上共同創作一幅大型旗幟。我想起前幾日在藝術中心與馬修談話的內容,當時我們談論了台灣製造的時代,與經歷該時代的人們。
那是馬修剛到德里打拼的前幾年,印度政府剛放寬外商投資限制,期待能夠振興經濟,但受到貿易夥伴蘇聯解體與波灣戰爭的衝擊,政府瀕臨破產邊緣。「一個辛苦的時代,」,馬修為下了結論「人們必須依靠夢想才能顛簸著繼續往前進。」。好萊塢電影《致命吸引力》是馬修近年來參與電影製作所欣賞的老電影之一,對於電影中那把「Made in Taiwan」的爛傘馬修印象模糊,看來「台灣製造」是只屬於麥克道格拉斯出身的西方笑話,而不存在於兩個正在經歷轉變的製造之國當中。
我提及出身農家的父親與我所成長的南部小社區,連棟透天的社區裡幾乎見不到爸爸們的身影,這群來自農村的爸爸們平日在外縣市工廠上班,假日才回家陪伴家人。他們可能永遠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受到全球資本流動什麼樣的影響,只感嘆物價上揚、越來越難買到標示「台灣製造」的平價產品,而孩子們對於農田記憶陌生、無法使用流利的台語與農村的祖父母交談。「似乎是,」馬修說,德里在過去相較於南方有更多發展空間,他的孩子出生在德里,英文極好,也不太使用喀拉拉邦的方言馬拉雅拉姆語
「學校中的孩子在生活當中擁有什麼呢?」,出門前我看著馬修吃力地將成綑的空白作業簿、兒童尺寸的皮鞋與襯衫搬進後車箱,我好奇地詢問馬修。免費的教育、文具與生活用品,似乎這群孩子從開始接觸文字與世界以來,就一直處於被動接受贈與的狀態。
贈與物資,也暗示了生活環境物質的缺乏。雖然這些物資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微薄支持,但同時間,也不斷地提醒接受禮物的孩子們,自身處於貧脊的環境當中;習慣接受贈與,同時也是習慣貧窮。如此一來,即便試圖透過免費教育改變孩子的未來,孩子心中依然揮不去過去貧窮所留下的陰影--一種真正的、打從自身認定的貧窮。
「他們是貧窮的孩子,他們沒有任何東西,」馬修的回答驚慌中帶著一點羞赧。「你確定什麼東西都不要帶嗎?」馬修狐疑地看著兩手空空、只提著一捲棉線的我。「那裡是貧脊的地方,什麼東西都沒有喔?」馬修再次強調,深怕來自國外的我因為錯估情勢而無法進行工作坊。
雖然大部分待在印度的時間我盡量避免想起印度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偏後這件事,深怕自己落入落後國家的既定印相當中。但當貧困軋壓著現實,滾燙地輾壓到腳下,腳下已經不存在著任何模糊的空間,勢必得為來自優渥物質世界的自己選擇立場,來建立自己與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服膺於全球經濟遊戲的潛規則,當個單純的贈與者,或是另闢蹊徑?
對馬修這樣一名運作數個機構,每天都必須接到數十通越洋商務電話、往返於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成年人而言,印度製造計畫只佔了生活當中的一小部分。但對這群待在尼夫學校的孩子們而言,印度製造的浪潮才剛開始,一個未知且充滿變數的未來正等著他們--無疑地,他們將成為支撐計畫運作的重要人力,屆時他們會離開世代居住的農村嗎?往後他們與農田的關係將變成什麼樣?
在孩子們的協助下,我在樹幹底下固定了兩根均勻釘滿長釘的木棍,利用一綑棉線拉上經線、架起簡易的編織台。今天的工作坊內容十分簡單,孩子們將使用自己蒐集而來的物品作為編織材料,在編織台上共同創作一幅大型旗幟。我想起前幾日在藝術中心與馬修談話的內容,當時我們談論了台灣製造的時代,與經歷該時代的人們。
那是馬修剛到德里打拼的前幾年,印度政府剛放寬外商投資限制,期待能夠振興經濟,但受到貿易夥伴蘇聯解體與波灣戰爭的衝擊,政府瀕臨破產邊緣。「一個辛苦的時代,」,馬修為下了結論「人們必須依靠夢想才能顛簸著繼續往前進。」。好萊塢電影《致命吸引力》是馬修近年來參與電影製作所欣賞的老電影之一,對於電影中那把「Made in Taiwan」的爛傘馬修印象模糊,看來「台灣製造」是只屬於麥克道格拉斯出身的西方笑話,而不存在於兩個正在經歷轉變的製造之國當中。
我提及出身農家的父親與我所成長的南部小社區,連棟透天的社區裡幾乎見不到爸爸們的身影,這群來自農村的爸爸們平日在外縣市工廠上班,假日才回家陪伴家人。他們可能永遠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受到全球資本流動什麼樣的影響,只感嘆物價上揚、越來越難買到標示「台灣製造」的平價產品,而孩子們對於農田記憶陌生、無法使用流利的台語與農村的祖父母交談。「似乎是,」馬修說,德里在過去相較於南方有更多發展空間,他的孩子出生在德里,英文極好,也不太使用喀拉拉邦的方言馬拉雅拉姆語
「學校中的孩子在生活當中擁有什麼呢?」,出門前我看著馬修吃力地將成綑的空白作業簿、兒童尺寸的皮鞋與襯衫搬進後車箱,我好奇地詢問馬修。免費的教育、文具與生活用品,似乎這群孩子從開始接觸文字與世界以來,就一直處於被動接受贈與的狀態。
贈與物資,也暗示了生活環境物質的缺乏。雖然這些物資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微薄支持,但同時間,也不斷地提醒接受禮物的孩子們,自身處於貧脊的環境當中;習慣接受贈與,同時也是習慣貧窮。如此一來,即便試圖透過免費教育改變孩子的未來,孩子心中依然揮不去過去貧窮所留下的陰影--一種真正的、打從自身認定的貧窮。
「他們是貧窮的孩子,他們沒有任何東西,」馬修的回答驚慌中帶著一點羞赧。「你確定什麼東西都不要帶嗎?」馬修狐疑地看著兩手空空、只提著一捲棉線的我。「那裡是貧脊的地方,什麼東西都沒有喔?」馬修再次強調,深怕來自國外的我因為錯估情勢而無法進行工作坊。
雖然大部分待在印度的時間我盡量避免想起印度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偏後這件事,深怕自己落入落後國家的既定印相當中。但當貧困軋壓著現實,滾燙地輾壓到腳下,腳下已經不存在著任何模糊的空間,勢必得為來自優渥物質世界的自己選擇立場,來建立自己與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服膺於全球經濟遊戲的潛規則,當個單純的贈與者,或是另闢蹊徑?
文章摘錄,全文刊登於<換日線>